簡單的居家保健記錄,提供日後自己可以參考一下。
要判斷感冒的狀況,可以由下面幾個身體特徵,來做一個簡單的辨別:
「脈浮」、「舌苔白還是黃」、「流汗與否」
脈浮:
脈有沒有浮起來?在中醫的世界裏,浮脈表示邪在表,正氣抗邪於表,氣血浮盛於外,所以脈輕取即得。
所以你只要輕輕的把手指搭在手腕上的脈膞上,不用力就可以感覺到脈膞的跳動,就可以判定「脈浮」了。
舌苔:
舌苔是偏白還是偏黃,如果好像有些白又好像有些黃,那就算黃。
舌苔很薄又有一些些白,所以你看一眼之下不確定是白,那就可以算是很輕微的黃。
如果沒有舌苔,而舌頭上水水的,可以當作「舌苔白」。
如果舌頭很乾,可以當作「舌苔黃」。
流汗與否
有沒有流汗呢?應該以是否可以正常出汗?如果一直流汗,或流不出汗,都是不正常的。
體內太陽的陽氣輸送到體表的過程中,有許多功能,其中主要一點為管理汗孔開闔,調節體溫,天氣熱的時候,或者我們運動了,或者吃了熱的飯以後,體內代謝旺盛,產熱增多,我們的汗孔就打開以出汗的方式來散一些熱,天氣冷的時候,為了減少身體的散熱,汗孔就關上。
管理汗孔開闔,調節體溫,如果太陽的陽氣一旦受邪,這種管理汗孔開合功能失調,要麼就像太陽傷寒證那樣,汗孔關著不能開,無汗,要麼就像太陽中風證那樣,汗孔開著而不能合,出現了汗出,汗出不斷,這是管理汗孔開闔失調的表現。
「 表虛 」 :
桂枝湯: 脈浮,有汗,喝米湯水加強胃氣 , 如果同時還有背部、頸部、後頭不舒服,可以加些「葛根」,變成「桂枝加葛根湯」 , 如果小孩子有些流汗,本來以為感冒是在「桂枝湯證」的階段, 但是卻開始發燒,那代表感冒比原來想的嚴重一些,或者原本只有流一點點汗,其實比較偏向「麻黃湯證」、「葛根湯證」的情況。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使用有麻黃的中藥方劑,可以在「桂枝加葛根湯」裡加重葛根的劑量,通常就可以退燒。
「 表實 」 :
麻黃湯: 無汗,如果伴隨這全身肌肉痠痛、背部、頸部、後頭不舒服等,可以麻黃與葛根兩味藥並用,而改成「葛根湯」。
「肺寒」:
如果感冒一開始沒有擋下來,或者稍稍好轉時又讓小朋友受寒、吃冰淇淋等等,感冒就會往裡,往「肺寒」的方向走。這個時候脈象會從浮轉向比較不浮,同時感冒症狀會加重,譬如不斷地流清鼻水、白痰增多、咳嗽聲音變得更深沈、胸口緊等等,這個時候常看到舌苔變得很白厚,或者舌頭很潮濕,表面像是一灘水一樣。這樣就進入我們所謂的「小青龍湯」的階段。如果感冒已經進入「小青龍湯證」的情況,通常比較常看到中低燒,比較接近西醫慢性發炎時的中低燒,高燒反而比較少。
到了這個階段,除了比較嚴重之外,不同的病人也會開始出現比較多不同的症狀,譬如咽喉很痛、頭暈、想吐等等,或者會因為病人其它的情況而變得比較複雜,譬如女孩子月經正好來,通常不會只是單純使用一個基本的方劑,而是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情況做加加減減。
「寒入裡化熱」:
如果到了「小青龍湯證」的階段還是沒有治好,這就比較麻煩了,會進入所謂的「寒入裡化熱」的情況。「寒入裡化熱」聽起來很奇怪,簡單的解釋是,寒進入肺以後,會有很多白痰產生,當白痰越來越多時,肺的津液運行受到了影響,越來越不夠溼潤,痰變得濃稠,從白痰轉變成黃痰,舌苔從白濕轉向黃乾,這就好像汽車的冷卻水慢慢減少、不夠用,引擎開始過熱一般。
真正麻煩的是,肺部不一定是整個寒或者整個熱,複雜起來,可以一部分還是寒,另一部分卻開始化熱,這個時候病人會告訴你,有時候是白痰,有時候是黃痰,有時候是濕咳,有時候是乾咳,有時候痰在咽喉,有時候痰深在肺的底部等等,好的中醫師可以從各種跡象來判斷這個複雜的寒熱是如何分佈的,該先使用熱藥?寒藥?還是寒藥熱藥一起並用,常見的方劑有「小青龍湯加石膏」、「大青龍湯」、「射干麻黃湯」、「射干麻黃湯加石膏」。而到了這個階段,可能接近西醫所謂的肺炎
如果沒有守住病情,再惡化下去會如何?再下來麻煩大了,會變成嚴重肺炎、肺積水、肺萎縮、肺膿瘍等等。那中醫有沒有辦法治療?當然有,基本的方劑譬如「十棗湯」、「葶藶大棗瀉肺湯」、「桔梗甘草湯」、「三物小白散」等等,這就是考驗中醫師功力的時候了
如果在半夜小孩子發高燒,非常不舒服,無法入睡而精神很差,又沒有辦法馬上帶去看中醫時,那該怎麼辦?有一個應急的辦法,那就是使用中藥方劑「白虎加人參湯」。「白虎加人參湯」裡石膏及知母可以解熱,往往比西醫的「退燒藥」還快,又沒有「退燒藥」的副作用。同時,「白虎加人參湯」有粳米,可以加強胃氣,有少量的人參,充足胃的津液,為肺的津液做後盾。大多數一般情況的感冒高燒,都可以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來退燒,但是,如前面所討論的,發燒其實是好事,除非小孩子發高燒非常不舒服,盡可能不要強迫退燒。所以,讀者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,家裡儲存一點「白虎加人參湯」備用,半夜應急時使用,但是不應該過於依賴「白虎加人參湯」,每次小孩子發燒就使用「白虎加人參湯」來緩解。